重复才能熟悉,才能掌握

刚刚把《一本书读懂财报》终于看完了,这本书看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杂事较多是一个小小的原因,更多的还是自己松懈了。人就是这样,一门心思期待未来就容易对现在松懈。我总是向往着远方,总想把书带到远方去看。然而,现实却是,生活总会拖着你,让事情的进展总不如你想象的如意,然后然后陷在现在的生活里,更严重的,可能会让你失去去到远方的想法和信心。
今天是正式高考的前夕,估计很多考生此刻一定能真正体会平时作文时写的“心上像有千万只蚂蚁”的感觉了。自己参加过两次高考,对这种感觉更是熟悉和亲切。虽然不好甚至难受,但是现在想来,高考毕竟会成为我们人生中最深刻和难忘的事情之一,尽管在未来的日子再回首时会觉得,高考本身也就那样。作为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会产生一个共鸣,就是高考那年的六月七八号可能是自己人生当中储备知识的峰值。天文地理,函数几何,物理化学,行文论诗……说得都有些怀念那时那刻了。
阅读的时候脑海里蹦出了一句话,也是今天想分享的一句话是:重复才能熟悉,才能掌握。
远的来说我们高中时代的知识储备本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重复,来产生深刻印象的。近的来说,刚刚这本让自己看了个把月的书,在隔了几天再去读的时候,很难清楚的记起作者前面分享的具体经验,一切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导致了自己现在养成了看书都要看几遍的习惯。
关于阅读,印象最深的那段时间是自己复读的岁月。同桌是一位北大回来复读的大牛,上课也几本不听课了,大量的时间都是用来阅读,可能受他的感染或者启发,自己也开始阅读起来。人总是这样,在最开始的时候做事情的态度总会是最认真的。这句尧言,恋爱、初恋这件事足以证明。当时自己阅读也是,每天5点起床,然后怀着无比虔诚的态度轻声诵读昨天摘抄的笔记若干遍,然后再继续阅读新的内容,最后才恋恋不舍捧起文化课本早自习。
现在想来,也是那段时间阅读的书籍对自己的生活和态度起到非常深远的影响。当时读的书籍有类似于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拿破仑·希尔的《成功法则》等等这些意识形态类的书籍,以至于现在也很少忧郁,总是积极向上。当时阅读就像是信徒在做礼拜一样。态度前程,不断重复,不断思索,然后产生自己的新知。
还好这些年的读书笔记最后都留存了电子档,一张张A4纸做的笔记,左后扫面成文档的时候还是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的,现在也该重新拾回那份态度和习惯,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鞠躬尽瘁,向心而生。尧言,仅供参考!